在心理学中,人们将这种通过语言、行动、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,从而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、意见或按暗示的方式活动的现象称为“暗示效应”。
其实,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暗示效应应用得非常普遍,每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暗示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。积极的暗示会让我们内心迸发出正面的能量,增加信心,充满安全感和勇气,反之消极的暗示会给我们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。
在三国时期,魏国曹操的部队在行军路上,由于天气炎热,加上是正午时分,士兵们都口干舌燥。曹操见此情景,思考片刻后大声对土兵说:“少安毋躁,前方有梅林。”士兵一听精神大振,并且立刻口生唾液,加快步伐。曹操巧妙地运用了“望梅止渴”的暗示,目的是用来鼓舞士气。
某一天,美国某大学心理系的一位教授,在课堂上向学生们郑重地介绍了一位来宾一﹣科罗博士,说他是世界闻名的化学家,已经得过很多大奖。科罗博士在大家的掌声中,从皮包里拿出一个装着液体的玻璃瓶,高傲地说:“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种物质,它的挥发性很强,但是对人体无害,当我拔出瓶塞时,它会马上挥发出来。它气味很淡,当你们闻到气味时,请立刻举手示意。
说完话,博士拿出一个秒表,计算时间,同时拔出了瓶塞。一会儿工夫,只见学生们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依次举起了手。但是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,心理学教授告诉学生,科罗博士只是本校的一位老师假扮的,而那个瓶子里装的物质只不过是蒸馏水。
这一因素主要是由人格中的“自我”部分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。这样主观的决定和判断,在生活中我们称其为“主见”。一个非常“自我”的人,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“有主见”“有想法”的人。但是,人不是万能的,没有绝对的“自我”,更没有完美的“自我”,因而“自我”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,也并不总是“有主见”的。
因此“自我”的不完美以及“自我”的部分缺陷,就给外在影响留出了空间,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。暗示效应在本质上就是用别人的想法,影响或者干脆取代自己的思维和判断。这些心理过程通常都发生在潜意识中,也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。
1、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:在我们绽开笑脸的时候,其实是在给自己一个暗示:我很开心。微笑会驱散你的焦虑和烦恼,带来轻松治愈,快乐和自信。
2、设计暗示语:设计属于你的暗示语,你的暗示语要有“可行性”,令你心理不会产生矛盾与抗拒。暗示语的选择,要考虑到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,是否经过努力可以办到。
3、写每日便签鼓励肯定自己:让疲惫的心灵激发奋斗的热情。每一天,让自己在成功者的平静中投入工作与学习,充满信心和精力。
希望你可以认清明天的去向,不忘昨天的来路;相信自己是最棒的,相信自己可以做到,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很好!
文案|20平面徐也舫
编辑 | 网宣部 骆敏佳
审核 | 吴文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