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容易纠结,如果你喜欢列计划但是不行动,如果你在乎别人的看法,总是不自觉地去思考别人的言行,如果你经常责备自己……如果你也是因“内耗”而焦虑的一员,希望这篇反内耗指南可以帮助到你~
精神内耗,又称心理内耗,是指个体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,当这些资源不足时,个体即处于一种内耗的状态。这种状态往往伴随着过多的思虑、情绪的控制,以及思维上的纠结,同时可能伴有焦虑、紧张的情绪,使人处于一种精神痛苦的状态中。
从心理学层面来看,精神内耗是个体在自我控制过程中,由于心理资源的消耗而导致的状态。当个体内部存在不同的观点、理念或情绪时,这些内部因素会相互拉扯,消耗个体的心理资源。当资源消耗到一定程度时,个体就会陷入内耗的状态,无法有效地进行自我控制,进而影响到个体的情绪、认知和行为。
总的来说,精神内耗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,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。因此,减少精神内耗,保持心理健康,对于个体来说非常重要。内耗虽是一种常见现象,但也确实危害着我们,那么内耗的危害有什么呢?
1.影响个人情绪,使人身心疲惫, 精神萎靡,形成恶性循环。
2.长期精神内耗会存在引发多种身体疾病,例如失眠、头疼、没胃口、经常做噩梦。
4.降低信心,自身能量低是陷入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。
张总是一家中型企业的设计总监,无论是方案设计,客户关系沟通,还是团队管理,他都追求完美,甚至经常牺牲休息时间来加班加点,日复一日,他的压力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,有时候他都觉得快要喘不过气来,但又不知道如何排解。经过了解得知这种苛求完美的背后,是他的不安感在作祟——他总担心稍有不慎就会落后于他人,甚至失去现有的职位和地位。他的情绪内耗主要源于自我施压,过于追求完美,导致无法接受工作中的任何瑕疵,追求完美并没有错,但过犹不及,长期过高的要求往往会使人产生消极情绪,甚至影响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。
周周是软件公司的项目经理,他总是对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到,担心产生不必要的风险和失误,担心表现不够优秀,还担心失去工作,但实际上思虑过度使他的工作效率下降,并且常常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,长期加班和熬夜,让他疲惫不堪。经过探讨他的情绪内耗源于患得患失心理,过于担心未来的结果,而忽略了当下的工作过程,既影响身心健康,还不利于职业发展。
丽丽是刚入职不久的软件工程师,敏感又腼腆,每当她完成一项工作时,总会不自觉地想象别人如何评价她的工作,这使她常常感到不安和压力,跟同事对接工作,未得到结果反馈前,她总是焦虑不已。
内耗并不是心理疾病或障碍,更没有什么内耗型人格、内耗型体质。如果你的内耗严重,那可能是其他的心理或行为问题造成的结果。比如:完美主义、自卑、讨好型沟通。单纯地把自己归类为内耗,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,反而会让你更加焦虑。那么该如何如何缓解内耗呢?
做到这点,感到痛苦时,痛苦自然就能减轻;当我们遇到欣喜若狂的事,狂喜的情绪也会变得平和中正。
换位思考,感同身受,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和看待事物,可以避免局限性以及单一视角所带来的忧虑繁思。
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独立性,不要过度干涉他人的选择,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,有些事情上无法共情或者认同是正常的。
坚定自己心中的想法,不轻易被外界动摇,做自己所热爱的的事情,摆脱焦虑,拒绝“自我内耗”,让自己的人生为自己而活!
|